媒体专访 |【AI防灾达人】胡若菡:AI预测气候灾损,精准到楼;呼吁政府拓科企合作,再思基建

有机数YoujiVest


*原文转载自明报,发布于2025年9月21日;以下内容为繁体中文转译,内容以原文为准。


【明报专讯】今夏的雨不仅打破纪录,打在山体与楼宇间,也打在市民身上。近年香港频遭暴雨与台风侵袭,清楚提醒气候风险早已不是“预警”概念,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,冲击着城市基建与日常秩序;值得警惕的是,气候极端化的冲击在未来或将成倍放大。作为应对之策,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要拓展人工智能在公务范畴的应用,特别点名公共部门:发展局需利用AI进行防水浸预警,环境与生态局要开发极端天气的预报系统,保安局则要求强化火警侦测……施政要点于9月17日印上了绿色封面的报告书,然而在此之前,已有民营科技企业率先精进技术投入气候防灾。施政报告发布前一日,以“科研、人工智能与国际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”为题研讨会(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ational Law on Climate Change)在港岛举行。有机数科技(YoujiVest)行政总裁胡若菡于会上介绍公司在气候风险分析方面的最新成果。记者搜寻资料发现,该公司近年屡获本港及国际奖项,多次见诸媒体,显示其技术与产品在灾损预测与资产风险管理等层面已有具体成效,数年前便已尝试回应“雨打在身上”的现实挑战。


从金融到气候风险预测


胡若菡最初以金融背景切入ESG(Environmental、Social、Governance的缩写,构成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),多年于外资机构工作参与相关产品设计,亲历2012年前后欧洲在政府主导下将ESG制度化并内嵌金融体系,“当时欧洲已相当关注ESG,从平权、伊斯兰金融(提出无利息、风险共担与道德合规等概念)到反战思潮与切尔诺贝尔核泄漏后的环境意识”。胡若菡自述,最初入行仍是负责传统金融产品,随后在金融科技公司深耕,我真正想做的,是一间以科技为核心的公司。而将重心锁定在气候议题,她的初衷说来也很朴素:“不希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、所目睹的景观,到下一个世代便不存在。”市面虽已有各类技术产品用来预测风险,但在气候领域却缺乏理想模型;既想运用最新技术,又意图“处理人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”,她走出原公司,2017年创立有机数科技。



梳理ESG发展的脉络,彼时香港在内的大中华地区仍显空缺。2020年起,香港的监管部门开始逐步推行气候风险披露,试与国际趋势接轨,她和团队遂将研究焦点投入至ESG大范畴中日益迫切的气候风险领域。台风来袭、黑雨连场,看似短暂的极端天气是一连复杂的体系,“碳排放控制温度升高,气温升高零点几度,大气洋流的活动频次增加导致水蒸气变化,随之风暴频繁,影响对流和雨势,再导致洪水……”胡若菡解释气候变化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。因此,金融市场需更新评估,思考当下资产能否承受未来的气候风险——这便不只关乎市场回报,更牵涉城市基建与防灾系统的可靠性,政府须再思公共建设,企业与保险公司则要更新风险模型……上述现实启发胡若菡与团队将金融科技等范畴的专业转化,结合模型演算与数据分析运用至气候风险管理与灾损预测。



整合大数据 跨学科合作 细化气象预报


这一转向得益于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的飞跃——模型训练与算力爆发,商用化加速。胡若菡指出:“原本只有天文台才能完成的高成本建模与大量算力模拟,如今我们这些科技企业也能以更低成本实现,让防灾工作做到更细致、便民且定向。”


问到如何做到如此精确的预测,胡若菡解释,有机数的模型并不单靠香港天文台,而是集合全球不同的资料来源——如美国 NASA、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(NOAA)、欧洲气候实验室,各地分散的气象局对单次台风强度的纪录。上述数据再与某处地理位置、楼宇结构和材料结合评估,并考虑当地商业活动,便能推算哪些行业和资产在极端天气下所受的影响及可能的损失。


她补充,人工智能令这种推算更快、更精细。例如台风刚在海上生成时,系统就能模拟它接下来几天的路径和强度,并预测对不同地区资产的冲击。“等于把传统天文台的气象预报商用化、细化。打风会影响到哪一区、哪几座楼,我们都能结合建筑结构,更准确地预判损失。”


“其实ESG和AI的交互应用一直在进行,我们科技企业的特点就是新技术一出,就立即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。”AI调用大数据实现创新的背后,是气象学、金融、农学、物理学等不同范畴知识的整合,胡若菡补充了一个跨学科转化技术的例子——团队引入红外线日夜间灯光光谱估算水深,通过流体力学模拟水浸扩散。红外线就像一副“热感应眼镜”,能分辨积水区域的温差;夜间灯光则可把握到某片区域突然变暗,推算停电或被淹没等状况,再套入地形数据分析,便能预测、勾勒出气候灾害范围与连锁影响,比单一类型数据分析更立体、精细。


记者原以为这是有机数在本地化的应用,胡若菡却笃定补充,他们的气候风险建模早已走向全球。“在气象这个领域,我们有信心做到全球领先。”她指出,团队从大中华区起步,如今数据与模型已延伸至日本、美国等地。“全球任何一个地方,只要输入地址,就能定位那栋楼、那个位置的历史灾害纪录与风险。”



做防灾判断:政府数据共享、

与科企对话有限


科技公司紧贴科研与开源社群,能第一时间测试新算法与算力资源。而问及香港政府对科技公司和AI相关的支持,胡若菡认为香港在算力储备和基础设施上走得相当快,数码港与科学园在芯片和平台建设方面都给予不少支持。不过真正落到应用层面,仍有进一步结合的空间。“香港天文台已公开大量有效数据,如果能有其他部门公开的数据当然更好,例如一些城市运行、排水方面的数据”,她设想,若数据共享充分,有机数可凭细致至街区层面的预报生成风险地图供发展局、渔农署、水务署等部门使用,符合本地的应用场景。



结合硅谷等海外创科园区的经验,胡若菡提出,除了基建与数据,政府要给予科技企业更多试验的契机,如能建立合作则更好。她举例,公司现在与海内外百多所大学、科研机构有合作,在飓风多发、山火等自然灾害密集的美国对精准度要求很高,公司的方案给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了重要依据,数据精细度超过美国应急管理部门,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会有意愿引入科技企业的方案。2025年施政报告虽提出在防灾领域引入AI且涉及多个公共部门,胡若菡认为政府与科技企业间的对话仍有限,眼下科技企业能落地的集中在商用化合作,如金融机构、企业和高校。


上述观点亦体现在她参与的政策研究中。本年3月,港大经管学院发布《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》,胡若菡与有机数参与撰写了气候风险对公共屋邨影响的章节。以广福邨(低洼风险)、天恒邨(风暴潮) 和怡明邨(越堤浪)为例,测算预计到2100年,3个公共屋邨因海平面上升所遭受的资产损失将达45亿元,而2050年,研究所选的24个公共屋邨因水浸造成的价值损失更可能增至当下的3倍。为妥善适应气候变化,这份报告提出政府可以整合、公开数据用于气候风险分析;同时要支援早期的气候科技企业与适应技术应用,让创新者能及时介入。更具突破性的建议是:政府不妨提供“竞逐性资助”,在每次极端气候事件中,根据事前或即时资讯,奖励那些能做出最准确预测的产品。换言之,极端天气不只是风雨成灾的考验,也可以成为推动技术更新的“实验场”。在施政初期更早邀请科技企业参与,帮助基建层面的防灾做判断,这方面香港还可以做得更多。



AI助日常风险管理


AI在ESG领域的应用,早已不限于环境或气候风险。有机数的系统也会检测、标注企业的治理风险。胡若菡提到,早在瑞幸咖啡被证券监管部门调查、相关报告出炉之前,他们的AI模型就已将这家公司标为“高风险”,对财务造假迹象发出警示。她解释, 这类演算并不依赖企业本身的披露,而是透过追溯主流新闻报道以及新闻源的可靠性,结合监管处罚信息及社交媒体上的公共讨论,进一步抓取与比对数据。“除了财务造假,AI还能关注企业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、员工福利缺失等治理层面的风险。”科技企业不仅能开发技术,亦可在更广领域承担社会责任。


胡若菡也提到,科技与金融企业能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实际建议。她举例,指数保险在海外乃至内地已是热门,对于极端灾害可针对具体气候指标设计理赔方案,“例如,以风速为基准构建保险产品,遇上打风的士司机或渔民因无法开工,便可以申请理赔”。虽说有讨论鼓励推行,在香港没有真正落地。作为同时提供科技与金融手段的企业,胡若菡建议应用这些工具在生活、生产等层面为频遭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提供支援。“在内地,部分应急管理部门逐步购买这些产品,定向支援特定领域。如果能在香港试点,也很有价值。”


【文】    于惟屿

【图】    受访者提供

【美术】张欲琪

【编辑】梁晓菲


原文网址:

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5%89%af%e5%88%8a/article/20250921/s00005/1758384151538